星期五, 十二月 29, 2006

从蓝海战略看区分

很多人以为,创新由先天的禀赋决定,是踏雪无痕的顶尖高手所为,是妙手偶得的思想火花。。李光斗赞誉W.钱·金却构建了一套可以教给所有人的实用创新体系。但W.钱·金的创新理论比起爱德华.德.波诺那是星星和月亮之分。
1998年,三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价值创新研究所(其实应该叫革新部)。三星把企业各功能部门界限打破,把营销、研发、后勤部门的人员组织到一起,每天吃住到一起,交流一个月,直到新的创意已经成型。他们的用战略布局图以及价值曲线作分析工具,从1998年至今已有多余100项的创意投入市场。2005年末,三星的利润达到15亿美元,年收入达到740亿美元,而索尼只有670亿美元,这是W.钱·金与勒妮.莫博烍构想蓝海战略的一个缩影。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主办者运用了“六顶思考帽”的创新思维,使奥运会从烫手山芋变成了今天的炙手可热,并且获得了1.5亿美元的盈利,而前一届的奥运会主办方亏损90亿美元,可以说:爱德华.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拯救了奥运会。
德·波诺博士被誉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缔造者,是创造性思维领域举世公认的权威,被尊为“创新思维之父”,欧洲创新协会将他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50人之一,国际天文学以德·波诺的名字命名一颗行星。,现任剑桥大学思维基金会主席,他在世界企业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德·波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创造力和新思维的象征。他发明的“水平思考法”一词被收入权威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德·波诺博士已出版的著作有62种,其代表作《六顶思考帽》和《水平思考法》被译成37种语言,行销54个国家,诸多著名跨国公司总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及世界各个领域的精英对他的著作推崇备至。
蓝海战略的四个思考方法:剔除、减少、增加、创造。
Ø 也就是哪些行业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素应该被剔除?
Ø 那些因素的含量因该减少到标准以下?
Ø 那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增加到行业标准以上?
Ø 那些行业内从未被提到过的因素应该被创造?
蓝海战略的六方式分析框架:
1. 放眼替代性行业;
2. 放眼行业内不同战略类型;
3. 放眼客户链;
4. 放眼互补性产品或服务;
5. 放眼客户的功能性或情感性诉求;
6. 放眼未来;
德波诺的水平思考应用范围不仅在于企业的研究,他所倡导的是“严肃的创新”直至把创新当成习惯,它提供了一些
系列创新的工具。
比如,西门子公司在欧洲的全部37万员工都接受了该思维课程训练,《六顶思考帽》几乎人手一册;在日本,有统计显示,平均每10个商务人士中有4个都曾阅读过《六顶思考帽》,而且排名500强的企业几乎半数以上(如微软、摩托罗拉、松下、麦当劳、IBM、杜邦、波音、爱立信等)公司参加过六顶思考帽培训课程。在中国,六顶思考帽的影响力也早已通过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体现出来,微软中国、摩托罗拉中国、朗讯中国、伊莱克斯中国、爱普生中国公司、DHL、杨森制药等家喻户晓的著名企业都在利用六顶思考帽进行员工培训,效果十分理想。
微软中国原总裁唐骏先生甚至亲自撰文推荐:“微软作为一个平台的提供者与参与者,深深了解分享成功秘密的重要性,每个人只要拿出来一点点,作为一个群体的话会得到很多。六顶思考帽就帮助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创新的平台——智力资源共享的平台,这一思考工具产生的氛围为我们找到了智力资本存在和扩张的场合,使企业核心技术和知识在特定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把智力资本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也许文章里很多论述会转移读者的视线,但我这里想要考虑的是,这些我们都把它当作案例,善于用区分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这些管理思想学说的长处。

星期二, 八月 29, 2006

大道至简大巧似拙

由简单到复杂是自然,而由复杂到简单是智慧。

2006年的培训调查和往年一样,十大最受欢迎课程中,沟通课程还是排在重要位置,几乎没人不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但沟通一直有问题,其根源在于思想,信息的多变复杂性导致思维的混乱,再没分清事实的沟通自然也引发太多不良的后果,六顶思考帽的白帽,以中性的事实数据为思维基点,自然会减少误解和演绎,你不需要进行推理,也不需要进行判断,使用白帽思考,你任务就是要把数据、信息、事实与人分享,不要试图去证明什么,最后思维的结果自然会明了。

星期四, 六月 29, 2006

六顶思考帽是学习组织“共识”思想落地的工具

学习型组织的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和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使用六顶思考帽是一个非常好的助力工具。

很多人熟悉的是远景,许多企业都有中长期的远景规划。
学习型组织理论提醒我们:你的远景规划即使制定得非常好,如果仅仅是锁在各级领导的办公桌里面,那将成一纸空文。
如果你希望你的远景规划能成为凝聚员工、激发员工创造的力量,学习型组织理论建议:你应该想尽办法使远景规划变成员工心目中的愿望。
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全体成员的个人愿景的整合,是能成为员工心中愿望的远景。
共同愿景是个人、团队、组织学习和行动的坐标。
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它能为学习聚集、提供能量。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

而共同愿景的三大要素:目标、价值观、使命感
一个企业光有目标还不行,目标如何实现,还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来作为强大的支撑。
这里的重点是价值观。因为共同的目标许多企业领导都已经很重视了,但很多企业忽略了价值观。价值观是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的理念基础。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灵魂。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立得怎么样,不仅要看它各种活动开展得怎么样,如文艺活动、企业活动、环境布置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企业的价值观是否能引导整个企业健康地发展。企业是否达到了它理想的目标就是要看这个价值观是否已经深入到员工的心中。否则,价值观定得再好,如果不能进入员工的心中也是无效的。

但最重要的是:远景需要共识。
我们做过拓展的都知道,你没踏上断桥前的想象和踏上断桥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很难真的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因为他从没到过哪里,他无法理解他没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推论,人们也许很难达到共识。

共识是如何形成的,运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让大家产生共识?在共识营的活动里,带着蓝色帽子的主持人引领大家不断变换角色,不断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观看、剖析、体验、分享,从而共识。

团队学习与六顶思考帽
过去人类主要靠开发廉价的物质资源来取胜,所以,只要有一两个好的领导,把劳动力组织好,就能成功。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光靠一两个领导是绝对不行的,企业要成功就要靠知识,靠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这就要通过组织团队学习,开发整个团体的人力资源来实现。

1 不同时代的特点

如何克服团队学习的障碍
很多团队里个人智商都很高,团队智商却很低。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花了10年时间,对40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团队个人的智商都很高,在120以上。但团队智商却很低,只有62。
2 智商曲线
科学研究表明:智商在80以上从事创造活动不存在任何困难,智商在80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88%以上。智商在120以上是中上等智力,130以上是优秀智力,140以上非常优秀的智力。一句话,智商在120以上,智力都是非常高的。而智商62则表明智力不足。
过去人们只注意研究个人的智商,很少有人来研究群体的智商。哈佛大学阿吉瑞斯教授对许多企业调查研究后指出:大部分管理团队在压力面前会出现智障。他把智障归纳成四种妥协:

1.为了保护自己——不提没把握的问题
人们在预测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很有把握的。有人认为如果把没有把握的问题提出来,错了就会损坏自己的形象,因而,在团队学习时不谈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2.为了维护团结——不提分歧性的问题
有的人为了维护团结,一看是领导和大部分人都同意了的意见,明明看到问题,但一想还是不要提了,免得引起分歧。

3.为了不使人难堪——不提质疑性的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不使人难堪而不提质疑性的问题,特别是当年长者或领导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如对领导提出的一项决策,有人虽然感到中间有致命的问题,为了不使领导难堪,就不把问题提出来。

4.为了使大家接受——只作折衷性的结论
当有意见针锋相对的时候,为了使大家接受,有的人只作折衷性的结论。
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当中最大的障碍是谨小慎微,为了保护自己。许多团队不成功很大程度是由于自我防卫,刚才的四种妥协都是自我防卫的典型案例。

这些障碍怎么来克服,学习型组织认为要加强团队学习。所以,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在召开一个会议或者要从事重大决策的时候,总是要看看参加的人心智模式是一个什么状态,应该首先帮他们把自我防卫的状态解除,大家才能敞开心中所有的假设,积极地去辩论问题。
团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为了使团体智商能大于个人智商,使个人成长速度越快。

自运用六顶思考帽,你自然不必再担心所谓的把握分歧、质疑、折中,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脚色扮演好,我们很容易获得智慧,比如日本式的会议,大家先不要争论,也不需要用什么证明自己的观点,每个人把自己知道或者想知道的信息事实摆出来即可,最终会出来一幅清晰的思维图画。



团队学习的关键是深度汇谈
深度汇谈就是在讨论学习型问题的时候,每人全部摊出心中的设想,真正一起思考。学习型组织理论非常强调深度汇谈,特别是管理者要学会深度汇谈,尤其是讨论重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一言堂,要做到深度汇谈。

有的企业总经理以为深度汇谈,认为人与人之间很难交心,所以想当然认为深度会谈在当今企业只是一种理想,只可远看不可近观。其实深度会谈时有两个关键技巧:悬挂和聆听。

悬挂假设是学习型组织经常用的一个词。悬挂假设要注意以下三点:
(1)理念的悬挂
“我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希望大家接受。”人都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希望大家能够接受你的理念,若不接受就不舒服。
学习型组织提醒我们:你要把它看成一个假设悬挂起来。你让大家都很客观地审视一下你的观点,你也很客观地坐在旁边看大家来审视。你越是客观,别人就越是容易接受你的理念。
(2)问题的悬挂
在工作当中,在研究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争论,发生争论不要紧,要把这个问题悬挂起来。
学习型组织理论提醒我们,当发生争论,特别当双方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下的时候,往往没有结果。聪明的学习型的人首先把问题挂起来,先讨论其他的问题。许多问题经过其他问题后,大家磨合、理解,经过时间和实践以后,再回头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3)经验的悬挂
对于成功的经验我们往往非常固执地谁也不去改动它。
学习型组织理论提醒我们:时代在发展,昨天的经验恰恰可能是今天成功的障碍。
成功可能是失败之父
请注意:昨天的成功往往导致今天的失败。因为取得经验,人们以为这个经验是永远适用的。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昨天成功的经验今天再来用可能会成为今天失败之父。所以,学习型组织非常强调我们要学会审视经验,要把经验悬挂起来大家一起来审视。

2.深度汇谈要学会聆听
学会聆听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有一次,有一位美国的教授在讲学的时候说,一个人怎么样学会听——要像中国人那样“听”。中国古代繁写的“听”字已经包括了听的全部要义。
(1)用耳朵听
要学会洗耳恭听。
(2)用眼睛听
中国有些寺庙里会看到观音菩萨,也叫观世音菩萨。音应该是听的,而所谓观,是看的意思。为什么这位菩萨不叫听世音菩萨而叫观世音菩萨呢?
其实这里面有个很深刻的真理。什么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什么样的领导才是聪明的领导呢?不但能听到声音,而且能听到正确的声音。
当然只要不是聋子都能听到声音,能听到正确的声音这是不容易的。如何才能听到正确的声音?不仅要用耳朵,还必须用眼睛帮助你听。
(3)用心来听:耐心和虚心
一个人耐心听别人的话是很难的,特别是年长者听年纪轻的人讲话就不耐心;老师听学生讲话不耐心;领导听部下讲话不耐心;父母听子女讲话有时不耐心。所以,学习型组织非常强调学会聆听别人讲话,非常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
虚心,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的时候非常注意吸收中国的文化精髓,曾经多次到香港去拜访南怀谨先生。彼得·圣吉第一次去的时候,南怀谨很客气、很礼貌地给他拿起壶倒茶,当茶倒满了,他还继续往里面倒。彼得·圣吉非常不解。南怀谨先生说:你不是想学中国的修炼吗?请注意中国人就是这么修炼的。满则溢,你想真正地学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吗?你必须首先把你西方的那些价值观都倒空,如果你用西方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你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要虚心以待。
使用六顶思考帽能让我们的团队成员畅所欲言,建立一个动态、积极的交流环境,培养团队的协同思维能力,帮助团队建立新的语言沟通符号,搭建"绿色"交流平台,极大提升团队潜能,改善团队沟通效率。

设计创造财富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
如今已经流行了一段好像已经快过时的话题——学习型组织,学习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能力,而在学习力里面最为关键的能力是反思能力。而反思能力的关键就是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我们处于新知识经济、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能否成功登顶——不在于思考什么,而在于如何思考。
一个大学教授教了20年的课程,应该有20年的经验,这我要问的是,那是20年的经验还是20个1年的经验?
我们习惯于按以往的模式来进行今天的判断和决策,我们已经习惯在原来的路上走来走去。
这时我想起,究竟什么样的力量,使人类从洞穴走出从此告别其他动物?究竟是什么让人类从树上下来,坐着开着空调、播放着音乐的咖啡屋里?
当你用IBM电脑讲课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叹,在这黑色的、可触可摸的怪物背后究竟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历史是怎样一步步走到这儿的?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创造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报等等。他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
在公认的“劳动”和“手”创造历史的哲学解释背后,也许还存在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驱动力。原始人类敲打第一块石片和我们今天在电脑键盘上敲击字母所用的同一种工具——手,手也许并没有发生多大革命,但历史却已沧海桑田。
从石片到电脑键盘,人类走过了无数历史细节,除了“勤勉”和“组织”,连接所有细节的是一种强大的“累加”力量。牛顿一生的经验被提炼为几条原理,累加到普通中学生的大脑中,经验变成了维他命,一口就吞了。
这也带出了一个问题,决定累加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人与猴子的最大差别是,人的经验可以累加从而引起质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那么,再累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经验和知识系统加进了什么?
什么是发展?20世纪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简单的阐述了一个道理:
“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马车和汽车相加,也决不可能获得一条铁路”
也就是说,只有一种异质的加入,经验和经验之间的累加才具有了递进性。人类正是依靠这种递进性才获得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前提。这种“异质”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创新。

星期三, 三月 29, 2006

论恩惠 ——塞涅卡

这篇文章是为“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不停下来思索”的人写的。塞涅卡认为,合笠逻辑地考察人类的一般行为,比运用哲学家们提出的抽象方案更重要。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他是一位斯多噶派[希腊哲学派,约公元前380年由芝诺创立。这个学派的学者认为人不应为情感所动,应把各种事情当作神意或自然法则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来坦然地接受。]学者的学生,其著作主要试图启发人们去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七卷本的《论恩惠》也是同样的宗旨。和英语作品相比,塞涅卡作品的风格显得有些呆板,但是,他的作品是当时罗马文风的典范,也是学识渊博而又推理严密的典范。
假如有一天,我有了钱,买辆宝马、买两挺机关枪、身挂各种手榴弹,把那些坑我拐我骗我害我诬陷我的家伙统统他妈的干掉!
——一位骑自行车卖软盘起家的千万富翁玩笑时语
在北京一位管理思想大师的桌案上,在《思想的盛宴》中偶获此文,感慨良多。在鲁花就职也时有驾风使云,也常有遇事乏术惶恐不安之惑,2001年春节出来闯世界,口号三年学做人,当时曰千三年学做人,后三年学做事。时过三年,公司人如流水,市场商场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信誉、友情等等道德底线已经频临崩溃。如果一个客户和公司员工提出我不跟你公司只跟你合作,此员工便可私下与客户接触签约获私利,无异于你养个女人富人家用手指一勾就跟人跑了有何区别。合伙做事本是好事,不合作了也好结好散,可偏偏股东要另立门户要挖你员工撬你客户要与你哥们联合,而你哥们也隔岸观火事不关己。吃饭花了几个几百、筹建公司花了几千、利润损失几千、半推半就又送出几个几千、培养哥们读MBA几万,被哥们一句话挡了回去“个十个马,我只认钱”。好一个个十个马,早知如此那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罢了何必假假惺惺扭扭捏捏。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感叹)做人真难,做好人更难!(更感叹)
读塞涅卡的《论恩惠》给我饥渴思想里注入了一股清泉,也我又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许由此对于做人做事又会有一个境界,也许还是一场场战争,也许是一片安详与和谐是,无论如何,我们总会有更多的选择……
1 恩惠是赠与的,而不是借出的
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从不停下来思索。他们往往会犯很多错误,其中最有害的错误,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施予和接受恩惠。结果,恩惠变成了坏事,或者变成了债务。我们施予了恩惠,如果没有回报,不要抱怨对方忘记了我们的恩惠。很难说拒绝接受别人的恩惠是因为气量小,也很难说要求回报的施恩者很卑劣。恩惠是一种特殊的贷款,它的偿还完全依靠欠债者的自觉。
有时,我们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并不感激。有时,我们施予了恩惠,然后非常急迫地想得到对方的回报。有时,我们施恩之后又后悔,这种态度合更多的人不再感激施恩者。无论是在施予之后,还是包括在施恩过程中,这种态度都玷污了整个施恩的行为。没有人愿意接受不情愿的施舍。
谁会对抛下嗟来之食的人产生感激?谁会对恼怒地扔下施舍的人、对因为怕麻烦而施舍的人产生感激?恩惠有可能会变成受恩者的债务,就看你怎么去施予了,人们总是感激那些不经意施恩的人。如果施恩是出于某种不良的动机,人们更不会感激。施恩应该是毫无所图的。比如,孩子和妻子并不总是回报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婚,还是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坚持做善事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啊!假如一个人因为没有得到回报而不愿意施予,那么他施恩都是为了回报,而不是真正的施恩。伟大和善意的心灵总是能发现善行和善人,即使曾经遭遇过坏人。假如没有欺骗,如何显示出慷慨施予行为的高贵?善正是寄身于不求回报的施恩行为当中,只有高贵的心灵才能体验到无私施恩的喜悦。
施恩的账目是很简单的,主要是支出。如果有任何收入,一定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没有任何收入,也不会亏本。我的施舍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会像一个高利贷者一样, 对自己每一笔施恩都赢得一清二楚,一天一天计算着得到回报的时间。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总不想这些事情,只有在别人报答自己的时候,才会记得自己曾给别人以恩惠,他总是只记得自己欠别人什么。
那么,不要犹豫,继续慷慨施予吧!用你的财富、声望、支持、建议或者及时的消息帮助别人吧!受恩者对施恩的人不会心感激吗?就算第一次他不感激,第二次他会感激的。他会忘记你前两次的帮助吗?就算会,你第三次恩惠会让他回想起被他忽视过的好心人的。
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恩惠。我们必须总结一些生活中的规律,比如,不顾别人感受的施舍可能让人觉得伪善,我们施舍应该适度,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
我们应该教导人们,愉快地接受恩惠和愉快地施予恩惠。我们要提出这样的目标:行为和感情上,都不要让对方觉得尴尬。首先,我们必须要学习的是报恩。有人说他欠了谁谁谁的钱。这种说法说的只是其表面现象,而不是恩惠本身。恩惠是伸手摸不着的东西,是心灵过程。物质的恩惠和恩惠本身有巨大的不同。所以,恩惠的实质不是金子,也不是银子,而是施恩者良好的意愿。施舍的物品看得见摸得着,但是会腐烂,不幸或灾难会让我们失去它。然而,哪怕施予的物品最后丢失了,施恩者的仁慈之心也会永存。
那么,到底什么是恩惠?它是天生的和息发的仁慈之心,它既让接受者感到温暖,也使施予者感到幸福。所以,接受和施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意愿。精神指导行为,提升卑微的事物,使灰暗的东西发出光彩,同时,它也能贬损本来高贵的东西。
恩惠不是施予的物品所组成,就像对上帝的崇拜不是存在于受难者身上,而是存在于忠诚和顺从的崇拜者身上。假如恩惠存在于物质而不是施恩的实际意愿中,那么,得到的东西越多,恩惠就越重。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又是一个人自己很贫穷,却忘记了自己的贫穷而施舍别人,虽然它只施予了一点点,但是,它的施舍是十分高尚的行为,并让我们感到受恩深重。热心的人的帮助比有能力的人的帮助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他只做了一点儿小事。”没错,可是他只能做这么多了。“但是,别人给了我很多帮助。”没错,可是他并不是真心施恩的。哎,这个人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才施恩的,而不是因为我需要帮助而施舍的!
2、恩惠的种类和施予的方式
首先,我们施舍给别人的,应该是他最需要的东西;第二,应该是对他有用的东西;第三,应该是他满意的东西;最后,最好是能经用的东西。我们首先要考虑别人是否需要,否则施舍的就是无用的装饰品。
如果你施予的东西对别人没有什么用处,他就会对你的恩惠颇有微词。我们最好施舍必需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没有它们我们就不能生活的东西,或者没有它们我们就不想生活的东西。例如,把别人从敌人手里解救出来,从暴君手里解救出来,从威胁生命的极度危险中解救出来。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你都会得到感激,越是危急或者危险,别人就越是感激。
如果你施予的是这样一些东西——没有它们,我们的确不愿生存下去——比如自由、贞洁和良知——别人也会感激不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东西对于我们很珍贵,比如社会关系、血缘、习惯和风俗;还有一些东西,我们对其有很深的感情,比如孩子、家乡,以及和市区他们我们宁愿放弃生命的东西。然后,还有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金钱,我们不需要很多金钱,但是,它能使生活更惬意;还不如职位,有人对他看得很重。
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礼物能不能让别人得到最大的满足,特别要注意不要送无用的东西,比如给妇女或老人送猎枪,给文盲送书籍,给喜欢文学的人送渔网。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给朋友送与他曾经的失败有关的礼物,不要给酒鬼送酒,不要给病人送药。并且,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们应该选择能长期保存的礼物,礼物要尽可能的不会腐坏,因为礼物没有以后,很少有人会像以前一样感激送礼的人。
施予所有的人的恩惠,没有一个人会领情的。想让逼人感激你,就不要总是施予。不要让任何人觉得你是在故意表现得很慷慨。多施舍,但是要无声无息地,不要搞得满城风雨。
让每个礼物显得很特别,这样一来,接受礼物的人就会相信他接受的是特别的恩惠。让他这样认为:“我和那个人的礼物是一样的,但是我没有开口要求施舍。”或者让他认为:“我和他们的礼物是一样的,但是我很快就拿到了,而他们瞪了很久。”或者让他认为:“诗一样的礼物,但是说的话不一样,给礼物的态度也不一样。”总之,然他觉得自己得到的礼物和别人的不一样。最好在别人期待礼物的时候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一直想要的礼物更让人满足。我反对慷慨的过头。
关于如何送礼,我简单的作一个归纳:应该用我们愿意接受的方式给别人送礼。首先,送礼要快,要显得非常乐意,不能有半点的迟疑。最受欢迎的礼物是随时可以使用的东西,是非常适合我们的东西,是最惬意的时候收到的东西。
最好的办法是预先才到一个人的愿望并满足他。别人要求的礼物往往不会让被人非常感激。“求求你”是一句痛苦的话,它是令人讨厌的,是在别人轻视的眼光中说的话。别人请求你,虽然你立刻满足了别人的要求,但这时赠送礼物已经太迟了。
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有的礼物要公开赠送(像军功章),有的礼物要私下赠送(像送给病人、穷人和名声不好的人)。有时,不要告诉别人是你送的礼物。有人可能会坚持:“我希望他知道是谁送的礼物。”但是,按照刚才这条原则,你为什么不愿意默默地满足一个人的愿望呢?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因为你为他所做得使他背上负担。所以,为什么我不能放弃告诉他是谁送的东西,甚至是不让他想起这件事情来呢?这才是双方的原则:赠送者要马上忘记他赠送了礼物,受赠者要永远不忘记他接受的恩惠。
3、接受恩惠
现在,我们来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审视一下接受恩惠的人。“我是从谁那里接受了恩惠?”让我简单的回答你:“从那些我们愿意接受他的恩惠的人那里接受的。”如果你不愿意欠某人的人情,但是你接受了他的礼物,这将是一种沉重的折磨。相反,收到你喜欢的人的礼物会让你高兴得多。
要知道,选择接受谁的恩惠比选择接受多大的恩惠更重要,因为金钱只需要按照接受的数额偿还,但这个人是改变不了的。而且,即使偿还了恩惠之后,我们还要同恩人保持相互的联系。所以,你不能让一个自己不尊敬的人因为这种神圣的恩惠关系成为自己的朋友。
有人会这样辩解:“但是,我不能总是说不!”假如向你施恩的是一个残忍的暴君,谁又会说你的拒绝是不合适的呢?
是的,当说到应该学会是否接受恩惠的时候,我没有考虑更强的力量和更大的威胁,这些因素会左右我们的决定。无论如何,一旦我们决定接受恩惠,不愿意见证人和朋友在场。可以认为,这样的人动机不纯。有的人会说一些让人讨厌的话,他们不值得施予恩惠,因为他们总是要表现得自己没有得到任何恩惠一样。接受恩惠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毫不吝啬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也不要卑躬屈膝。如果一个人接受馈赠的时候都毫无反应,谁还能指望接受之后他会心存感恩?
4、忘恩负义
我们现在来探询忘恩负义的最主要原因。过度的自尊可能导致忘恩负义。过度的自尊的错误就在于道德上对自我偏爱,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一切。贪婪或者嫉妒也可能导致忘恩负义。我们一条一条讨论。每个人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争来的,别人施予他的恩惠也是他应得的报酬。
贪婪会泯灭人的感激之心,因为任何礼物也满足不了贪婪的人的期望。所有阻碍感激之心产生的原因中,最强烈和最邪恶的是嫉妒。嫉妒这么我们,让我们去比较这样一些东西:“他把这个施予了我,但是他给另外的人的东西更多,而且早就给了。”嫉妒让人变得毫无善心可言,变得无比邪恶。嫉妒的人总是能从接受的恩惠中挑出毛病,总是不停的抱怨。
有些人总是对上天赐予他的东西忿忿不平,甚至把这种思想提炼成一种哲学。他们总是抱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大象那么强壮,没有雄鹿那样奔跑迅速,没有鸟儿那样轻盈,没有公牛那样勇猛。但是,上天给予人类的天赋已经足够。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多么卑贱,想想上帝给予我们的天赋吧!多少力大无穷的野兽已经被我们所驯服,多少奔跑迅猛的野兽被我们追捕,还没有什么动物能躲过我们的武器的射杀。
对接受的恩惠毫不感激是卑鄙的,所有人都会认为这种行为卑鄙。所以,即使是心无感激的人也会抱怨别人没有感恩之心。没有人会原谅这种卑鄙。但是,无论什么时候,这种毛病总是人人身上都有。人性是如此堕落,我们甚至看到接受过我们恩惠的人居然变成了我们的死敌,有时候这种改变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施舍。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形是这些人天性中恶的因素造成的。但是,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由于时间使人淡忘了接受过的恩惠。
忘恩负义的人不承认别人对他施予的恩惠,忘恩负义的人假装没有接受什么恩惠,忘恩负义的人不知道汇报,最忘恩负义的人是忘记一切的人。
必须要提出一个问题:忘恩负义这种令人憎恶的行为是否应该被惩罚?目前,除了马其顿(希腊北部一古国。在飞利浦二世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公元前4世纪),为希腊文明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罗马人于公元前148年把它兼并,让它变成了罗马治下的一个省。),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中涉及到忘恩负义。这样的法令是否有必要,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忘恩负义到处都可以看到,没有哪个地方惩罚这种行为。但是,每个地方都谴责这种行为。我认为,有很多理由要求我们不要把忘恩负义纳入法律的管辖中。对忘恩负义提起诉讼,将会使恩惠失去最珍贵的东西,恩惠就会变成一定数目的贷款。其实,恩惠的光荣就在于它得到别人的感激,如果用法律来强迫受恩者回报,这种光荣就荡然无存了。这种高压将破坏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两件东西——受恩者的感激和施恩者的慷慨。
“怎么!我们对忘恩负义的人制止不力,他们不该受到惩罚吗?”我的回答是:“忘恩负义的人——恶毒、贪婪、冷酷和放纵自己的家伙——为什么它可以不受到惩罚?你认为他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吗?你不认为盲人,因为疾病而失去听力的人很不幸吗?你不认为体会不到受恩的感觉的人很悲惨吗?”
5、神恩
没有人悲惨到被上天遗弃,没有谁不曾接受神的恩惠。看看那些抱怨生活、对自己的命运不满的人吧,你就会发现他们同样受到神的恩惠。没有什么恩惠最终不是来源于上帝!上帝不施恩,你们所拥有的、你们所施予的、你们所拒绝或接受的东西,又从哪里的来呢?
眼睛、耳朵带给我们的愉悦从何而来?给我们提供物质享受的富足从何而来?想想各种各样的树木,种类繁多的医用草药,还有每个季节里的不同食物——即使是一个懒惰的人也可以从地球的慷慨施舍中维持生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从何而来?这些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以及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生物都对我们有益。这些曲曲折折的河流,环绕着平原,给货物的运输提供了通道。它又是从何而来?对疾病有疗效的泉水从何而来?
“自然给我们这一切。”我的批评者这么说。你们是否意识到这么说不过是给上帝换了个名字吗?因为没有什么“自然”的东西不是上帝的造物,上帝的力量和创造遍及整个宇宙。
是否只要一个人只要尽了力,就算是汇报了他所受的恩惠?有人会说,他没有成功的报答所受的恩惠。但是,假如一个医生尽力去治疗病人,他就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所以,他已经回报了他所受的恩惠。
如果你的朋友尽全力回报你,那么肯定是你的处境不怎么好。因为他不会把钱还给一个富人,不会想到去照顾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如果你一切都很好,他是无法去报答你的。假如他忘记了所受的恩惠,你会说他没有良心。但是,假如他为了报答你而日夜劳作,这又有什么意思呢?